2013年国考落幕。对真题进行客观分析、中肯评价,对于提高命题质量,选拔优秀人才,用好考试指挥棒,提高复习效率都有一定的价值。为此,考德上公培研发与辅导专家张安威将就这次国考申论试题谈一谈个人粗浅看法。
试卷“稳定”的部分,考德上公培网站有分析,在这我就不赘述。我主要从新气象、新问题、新任务三方面来谈。
一、新气象
1.省级以上与地市以下区分度明显。如何从命题中体现出省级以上与地市以下岗位要求的不同,前几年国考命题都没有在实践上有所突破。今年在这一方面有了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阅读量差距大。阅读量的背后反映出应考者处理材料的效率。我们用一个表格来展示:
2.基层导向得到较好体现。如何从基层选拔人才,如何引导有志青年去基层服务,除了倡导外,这次命题做了一个最具有价值的尝试。不管是地市级还是省级,在命题中凸显了身份和对象意识。如省级第二题“你是某市地方文化保护工作人员”,第三题“为志愿者写妈祖文化讲解词”,第四题“以村官身份,为政府,向社会介绍缸窑”,地市第四题“作为文化局的干部给村官和社区人员培训班做讲话”等,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明显更有经验,更有体会,更有优势。二是省级难度系数明显要高。省级试题,可以说有一道大作文,两道小作文。“为志愿者写妈祖文化讲解稿”,“为网站写鹤溪缸窑介绍短文”与过去命题或有内容框架提示,或只要写内容要点不同,要求都是较为真实的文本。
3.题型与分值变化。这方面主要有三点需要关注。一是题型首次没有出现标准的对策题,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解释性分析”从地市试题中消失,而归纳概括题明显增加,贯彻执行题省级出现两道。二是作文分值首次突破40分底线,落到了35分,这会不会成为趋势,我们拭目以待。不过地市级作文35分,有待商榷,因为第四题写“讲话稿”也只要求“分条作答”,不像省级的有“表述生动”“表达简明”的要求,以其他题目来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三是过去四道大题五道小题,现在改为五道大题。不过这点变化没有实质意义。当然蕴涵着人文关怀,防止考生过去那种把第一大题第二小题答到第二大题去,造成两道题不得分。
4.省级地市话题统一。省级地市话题2010年以前都是同一问题,2007年“土地问题”,2008年“怒江水电开发”,2009年“粮食安全和产业升级”,2010年“海洋保护和开发”。2011年、2012年又从不同话题切入(下边有分析)。而这中间,从2010年省考联考以来,都体现为选取相同问题来命题,2010年水价问题,2011年人口普查,2012年善待动物,2012年秋季孔子学院建设等,只是不同省份命题的切入点稍有不同而已。
二、新问题
1.话题选择有“江郎才尽”之嫌。虽然这次话题选择上,紧扣时政热点,响应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大繁荣,十八大五位一体“文化建设”的号召;但是从2010年江西“红色旅游”、福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到2011年安徽“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吉林“让幸福落地,让文化生根”,2012年江西“文化产业与江西经济”,而到2011——2012年国考都站在文化高度看待问题。2011年国考省级“大黄河文化圈”“弘扬黄河精神”;2011年地市“农村文化失根”;2012年省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2年地市虽然考的“应急管理”,但与“忧患意识”“生命意识”丝丝相连。而这次部分材料竟然不可思议的与2012年秋季联考如出一辙。
命题人以及最后把关的国家公务员[微博]局,可能自得的认为是反猜题。但是,作为国考,能不能了解既往国考、省考历史,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新问题、新挑战、新任务,以更宽阔的视野,更多接地气的角度,更具有创意的角度来命题,对于未来命题人不可不深思、慎思。
2.材料欠加工。申论材料多有从互联网一字不改的照帮,没有进行必要的加工。这是此前国考中极为罕见的,即使在省考命题中也是较为少见。由此可见,命题的仓促以及某种程度的草率。毕竟新闻的稿件,词条释义与命题有差距。
3.对考纲理解准确度有待商榷。考纲2010年颁布以来,这几年只字未改。是考纲滞后于现实需求,还是考纲的释义解读多元,总体感觉此次命题考纲精神并没有充分体现,如地市试题缺乏“解决问题”能力考查,即使你可以狡黠的认为融入到其他的题目之中。省级以上很难反映出对“发现问题”能力的考查,到更倾向于“贯彻执行能力”的考查,而地市级则反而更多一些全球视野,如“汉语生态环境问题”思考,“法国保护本国文化做法”借鉴。
4.试题命制科学性有待提升。这种不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题目命制不公平。省级以上第三题“写妈祖文化导游稿”,由于针对性材料没有什么干扰,那么对于旅游专业的考生、或者是导游职业人员就有利多了,这就是命题本身的不公平。二是题干与材料之间的匹配科学性有待提升。地市级试题第四题,为村官和社区工作人员做文化发展讲座。而针对性材料几乎全是宏观性材料,对于社区、村组的实际情况几乎没有信息来支撑。这样写出来的讲稿也是“假大空”。
三、新任务
1.加大对国考命题的研究。“凡进必考”作为法律要求,必将深远影响到我国公务员的选拔。为什么考,怎么考,怎么命,申论命题科学何在等问题,我们有必要作为一门严肃的学问来研讨。要开门研讨,而不是闭门座谈,要集纳官方、学术、民间的多方智慧,只有这样才能越来越找到一条更科学的命题、选拔之路。这就需要国家公务员局敢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2.第一时间公布试卷。当试卷已经不是秘密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像高考[微博]一样,在当天把试题公布呢?包括行测的选项的答案。航母战斗机起降都放在“焦点访谈”谈了,试卷公布为什么还要遮遮掩掩呢?当然,行测选项的理由,申论的答案,还是不公开为好。是机密的归机密,该公开的就公开。大家要议论,就要让人议论。“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何必有那么多的顾虑?
3.考生踏踏实实读书。从申论命题的现实情况和走向来看,抱着“万能法则”,不踏实学习,想投机取巧,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升信息处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人,想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的梦想,真有可能就只是梦想罢了。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此次命题有了许多新探索新气象,“清于老凤声”并不等于就“优于老凤声”。面对申论命题的新问题,新任务,命题改革要“不懈怠”,也要“不折腾”;有了新突破,也要有不断的新成果。(BY:考德上公培张安威)
来源:千龙网